今年以来,云南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生产保持增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支撑明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云南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1至7月,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分三大门类看,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8.8个百分点,电力工业在来水偏丰和新能源投产带动下同比增长12%;采矿业同比增长2.1%;制造业同比增长1.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至7月,云南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4%,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9.7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68.0%,比上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主要装备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7.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18.5%,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增长11.9%。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65.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6.7%;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45.6%。手机、电子计算机整机、电子元件等产品产量均实现高速增长,增速分别为127%、25.9%、11.7%。从产业发展来看,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发展趋势向好,成为推动云南省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至7月,工业“新三样”增长强劲bob博鱼官网app下载,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硅光伏产业同比增长16.4%,绿色铝产业同比增长20.8%,增速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从产品产量看,太阳能工业用单晶硅、多晶硅等绿色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4%、77%;电解铝产量同比增长41.8%,连续3个月保持40%以上的增长。总体看,1至7月云南省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进程持续加速。下阶段,云南省将加快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扎实推进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
上半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8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3%,较一季度提升1.5个百分点,“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司长汤魏巍表示,今年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向好态势。世界级高端装备研发硕果累累今年以来,包括“甬舟号”盾构机、第五代LNG船在内的世界级高端装备涌现;与此同时,国内首个“地面空间站”、C919大型客机等大国重器也频频“上新”。2024年上半年,多个世界级别的高端装备涌现。浙江宁波,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施工现场,直径14.57米、重460吨的盾构机刀盘顺利吊装下井,标志着“甬舟号”盾构机组装完成,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盾构机始发进入倒计时。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下线。这对我国燃气轮机基础学科进步、产业技术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辐射作用,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首个超大单机容量的海上风电场三峡集团漳浦二期海上风电场全部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型化发展实现新突破。第五代LNG船“绿能瀛”号成功交付。它的横空出世,将成为中国在世界LNG船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标志性事件。一系列重大装备建造完成或投入使用,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今年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国重器频频“上新”。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建设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通过国家验收,开始正式运行。这是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以综合模拟真空、低温、粉尘、电磁辐射、电子/质子辐射、弱磁等九大类空间环境因素,由此被称为“地面空间站”。C919大型客机累计交付6架,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成功搭建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试验网,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持续提升,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新动能。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较快增长,数字新基建加快建设,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得到较好发挥。装备行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增强在装备行业中,电子、汽车行业较快增长,对上半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近三成,是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较快增长态势,工业品出口逐月加快,企业利润保持增长势头。汤魏巍表示,在装备行业中,电子、汽车行业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13.3%、9.8%,对上半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近三成,是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技术制造业引领高端化。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5.8%,较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2.5%、10.0%。数字产品制造业赋能智能化。截至5月底,全国新建5G基站46万个;规划具有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的智算中心达10余个,智能算力占算力总规模比重超过30%。上半年,通信终端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显示器件制造等数字产品制造行业增加值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8.0%、16.5%、16.3%;主要数字产品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液晶显示屏、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产量均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28.9%、22.8%、19.1%、11.8%、9.6%。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4.3%,配套产品充电桩、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5.4%、16.5%。光伏产业链增势良好,主要原材料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产量分别增长55.4%、43.6%、42.8%,终端产品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17.8%。高端装备产业不断壮大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奋斗者”号逐梦深蓝,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显著增强。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64%,比2012年提高0.73个百分点,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达401.5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科技创新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2013-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汤魏巍表示,总体上看,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向好,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二季度以来工业生产增速有所放缓,企业盈利水平仍然较低,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面临一定挑战。下阶段,要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到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狠下功夫,努力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将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落实落细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推进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和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地方近期接连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重点经济工作,“工业投资”“设备更新”成为关键词。广东提出以支持企业开发布局“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为着力点,持续巩固工业投资增长势头;江西明确要加快推动企业技改,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也表示,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4.8%;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0%,高于制造业投资0.5个百分点。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了相关设备生产较快增长,惠及多个重点行业。上半年,规模以上金属冶炼设备、机床数控装置、农产品加工专用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9.7%、19.2%、49.4%。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对拉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也对下半年机械行业评价表示,预计下半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将延续稳中有进的总体态势,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预计在5%以上,对外贸易保持基本稳定。(中国工业报记者郭宇)
今年以来,江苏省经济高开稳走、回升向好,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326亿元,同比增长5.8%,增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保持在10%以上。江苏省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以高质量发展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新活力在构建“放得活”“管得住”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江苏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责任使命,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去年江苏省共排查清理涉及经营主体活动的政策文件15.4万份,废止、修订276份。这体现出江苏服务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决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江苏省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围绕“立”和“破”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立”的方面,着重完善制度规则。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不断完善有利于江苏省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设计,推动江苏省数据条例、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等法规尽早出台;紧扣关键环节,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破”的方面,着重破除障碍壁垒。健全完善长效排查机制,大力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工作,打破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坚持查线索、抓整改,坚决纠治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不当市场干预行为,坚决破除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今年1月,江苏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发布,“硬核20条”给民企送上汩汩暖流。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长6.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7.3%、位居全国第一。成绩耀眼,但民营企业市场准入、要素获取、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也不容忽视。江苏省发挥好民营企业公平竞争长效机制,包括全面落实市场准入非禁即准非限即入,加快破除招投标隐性壁垒;利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民营企业诉求反映机制,把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后续该省将配套制定民营企业权益保障条例,加快实现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广大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放心扩投资,安心谋发展。磁吸优质外资,构筑开放新高地在新一轮外资招引的竞争中,江苏以力度、速度、创新度以及对国际商务规则、企业发展理念的理解度,再赢外资青睐。江苏现有外资企业超过4.3万家,世界500强中有超过400家在江苏投资。一组不断“刷新”的数据,展示江苏鲜明的“开放”标识。据了解,外资企业一直是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江苏将从推动制度型开放、加快重大外资项目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外资服务保障水平,切实增强外商投资信心。既做“加法”,也做“减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江苏省将推动制造业利用外资16条和更大力度吸引外资33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同时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发挥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作用,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推进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等领域改革。当前,江苏省将14个重大外资项目列入国家专班项目推进,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帮助其解决好问题和诉求,力争以重点项目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锚定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这一目标,江苏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吸引和扩大利用外资,同时打造“小而美”“专而精”项目,坚定不移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走深走实。中欧班列驰而不息,境外合作多点开花推开江苏的“开放之门”,可以看到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美好之景当前,全省中欧(亚)班列开行24条线列,同比增长14.7%。江苏省6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近6万个。累计与共建国家缔结友城148对。近10年吸引共建国家来苏留学生26万人次。上半年,江苏对共建国家进出口1.2万亿元,规模创新高,占比稳步提升至44.6%。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既要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也要有规则标准的“软联通”,还要有互学互鉴的“心联通”。江苏省将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扎实推动阿克套港等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签约项目的落地落实,同时,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坚持双向发力,吸引更多共建国家企业来江苏投资、参与中国大市场,推动更多江苏企业高水平“走出去”。一个个“小而美”的品牌项目,如春雨润物,为“互联互通”注入活力。目前江苏省牵头的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启动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今年前7个月,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3.22亿美元,占柬埔寨全国总量约7%。下一步,江苏将更高水平建设标志性工程,努力把合作园区打造为对接国际规则、深化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探寻绿色未来,培育新质生产力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个万亿级台阶的同时,全省PM2.5浓度改善54.8%,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未来,江苏如何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不断探寻绿色未来?深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构建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化综合利用,大力倡导绿色节俭生活方式。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制度体系,江苏摊开一张“绿色转型”任务蓝图。围绕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推动形成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的政策体系。江苏省将制定低碳导向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举措,为绿色转型提供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同时,还将系统谋划“区域碳预算、市场碳定价、产品碳足迹、企业碳管理、绩效碳考评”体系,研究差别化价格和市场交易举措,积极构建完善节能降碳标准体系。“碳足迹”有迹可循,让世界看到江苏制造“含绿量”。江苏将先期聚焦电池、光伏和钢铁等行业,积极开展碳足迹核算,通过打造一站式的全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重点行业碳足迹本地数据库等举措,全力服务企业“绿色出海”。点“绿”成金,低碳转型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在江苏,能源转型率先迈向“绿色”,为高质量发展奠定清洁基石风电领域,江苏发电装机容量2299万千瓦,建成沿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海上装机规模全国第一。光伏发电领域,江苏装机规模达5200万千瓦,布局徐州采煤塌陷区、沿海滩涂等百万级大型光伏基地,2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8080万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容量,相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还多,占全省总装机的41.1%。江苏将利用海上风电场建设海上光伏,在机场、高速公路沿线及服务区等开展分布式光伏融合创新,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助力低碳园区、工厂、港口建设需求,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江苏经济早已从拼速度转向重效益,携“绿”而行、向“高”攀登成为未来发展方向。据了解,江苏省正着力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建设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今年江苏出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指导意见,将打造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8个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突出创新策源,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当前,江苏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46个技术方向部署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聚焦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实施前沿技术研发计划,推动前沿技术应用及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建设。江苏将精心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五五”规划,制订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专项规划,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兜牢民生底线,织就百姓幸福梦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上半年,江苏省12类55件民生实事项目高效有序推进,总体快于预期目标,整体进度达到60%左右,城乡区域协调步伐加快,经济布局更加均衡,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5%,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07∶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作为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份,江苏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进一步完善人口吸引政策、社会保障政策、随迁子女流入地受教育政策、“钱随人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增强现代化都市圈辐射带动力,强化中心城市竞争力提升、都市圈跨区域协同发展、县城和小城镇支点作用;夯实城镇化产业基础和人口支撑,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县域经济内生动力、城镇人口集聚势能;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持续助力江苏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两重”“两新”建设事关民生期盼和经济发展。国家已下达今年前两批“两重”建设项目清单,江苏省超过200个项目得到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细看这些项目,大多集中在民生领域,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等教育提质升级、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建设等。今年5月,江苏省印发“两新”行动方案,目前,“两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19.2万台(套),江苏省组织开展“苏新消费”系列活动,回收废旧汽车16.3万辆、家电260万台。江苏省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完成民生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健全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加强重要商品调控,稳妥有序推进公用事业价格改革。切实做好能源保供各项工作,全力做好民生和重点领域电力供应保障。
近日获悉,今年前7个月,江苏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速5.5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4.4%。在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一批货值约150万元的电脑屏幕背板装车出口发往越南。“一带一路市场对消费电子类产品需求旺盛,作为电子产品零配件的重要供应商,我们收到了大量订单。”该公司关务负责人顾静说,“今年前7个月,我们销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品货值达6.6亿元,同比增长166.26%。”8月16日,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东方港务分公司墟沟西作业区,600余辆国产汽车陆续驶入滚装船,即将运往阿联酋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得益于连云港海关提供的24小时全天候登临检疫作业和便捷的出入境船舶手续办理流程,外贸船舶能够快进快出,提升了码头泊位周转能力,船舶平均在港时间压缩50%以上。”东方港务分公司总经理许贺说。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连云港海关监管保障国产汽车出口20.4万台,同比增长5%。
今年以来,云南省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焦“三大经济”,推动生产稳步增长,需求持续恢复,物价总体稳定。1至7月,云南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工业生产总体平稳“新三样”持续发展壮大1至7月,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1%,制造业增长1.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5%。能源行业持续向好。汛期来水情况较好,电力行业保持快速增长。1至7月,电力行业增加值增长12.0%,带动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8.9%。其中,7月份电力行业增长13.4%,比6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工业“新三样”持续发展壮大。绿色能源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太阳能工业用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5.4%、77.0%,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增长191.2%,电解铝产量增长41.8%,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不断延伸。硅光伏、绿色铝、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4%、20.8%、19.1%。制造业提质升级。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7%、23.4%,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19.0、19.7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行业增长27.7%,延续高速增长态势。电力保障有力有效,清洁能源占比稳步提升。1至7月,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2353.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9%。其中,水力发电量1582.80亿千瓦时,增长15.8%;火力发电量362.95亿千瓦时,下降5.7%;风力发电量272.34亿千瓦时,增长42.1%;太阳能发电量134.98亿千瓦时,增长156.5%。清洁电力比重达84.6%,较上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加速扩容新动能快速成长1至7月,云南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03.42亿元,同比增长3.1%,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826.00亿元,增长3.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77.42亿元,增长3.5%。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1109.04亿元,增长10.5%;商品零售5594.38亿元,增长1.7%。升级类商品销售良好。文体消费需求热度不减,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8.0%、13.3%。电子产品消费潜力持续释放,通讯器材类、可穿戴智能设备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2.6%、53.6%。出行类商品稳步向好。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4.9%,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6.7%,是拉动消费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服务业持续恢复,新动能快速成长。上半年,云南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错月指标)1688.58亿元,同比增长7.8%。信息技术行业快速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60.7%、63.8%、5.1%;接触性服务业健康成长,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6.9%、12.5%。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投资稳步增长今年以来,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投资稳步增长,投资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持续发挥。1至7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0.1%,扣除房地产开发、交通、水利投资后,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9.6%。产业投资稳步增长。产业投资增长11.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54.3%。工业、农业、旅游业、数字经济投资分别增长6.3%、9.9%、19.5%、12.3%。民间投资持续向好。民间投资增长2.6%,扣除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其他行业民间投资增长22.6%,其中产业民间投资增长24.4%。
近日获悉,自2023年以来,云南省已发布两批共11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对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打造了一批相对成熟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云南省发布了《云南省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20232024年连续评选出两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云南省评选出10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安宁市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和玉溪市红塔区数控机床产业集群上榜了当年的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祥云县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安宁市磷化工及磷基新材料产业集群位于安宁产业园区,已形成磷矿开采加工精制磷酸精细磷化工产品(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等)磷副产物综合利用(磷石膏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园区内聚集了生产磷复肥及精细磷化工的天安化工(云天化旗下)、云南祥丰,生产磷酸铁锂的云南裕能等龙头重点企业,以及多氟多(昆明)等高新技术企业,祥云同辉、祥云金麦、云之叶、善施化工、安宁誉诚佳等中小企业。园区内多家企业生产的精制磷酸是制造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的主要原料,打造形成磷矿磷酸-磷酸铁-磷酸铁锂产业链条,引入并投产年产50万吨磷酸铁及50万吨磷酸铁锂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等重大项目。2023年,安宁市磷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的产值达到了1564.45亿元。祥云县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位于祥云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以祥云飞龙的铅锌冶炼,宏都工贸、鹰山公司的富锰渣、铸造生铁为代表的多种有色金属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的9家规上工业企业。全县涌现出年产量超10万吨的特色产品3个、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云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2021年,集群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68亿元。沾益区绿色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位于曲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集原料、电解铝、铝合金、铝深加工为一体的铝产业发展格局。该集群依托淯鑫铝业38万吨电解铝产能,围绕“阳极炭素电解铝铝精深加工铝应用铝回收再生铝”产业链,打造全省重要的绿色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园区包含索通、中铝国际、华益兴、瑞业等龙头企业,淯鑫、爱家铝业等重点企业45户,规上企业达30户,2022年绿色铝精深加工产业工业产值已超百亿。红塔区数控机床产业集群位于玉溪红塔产业园区数控机床产业园(原红塔区研和工业园区),该园区是全国知名、全省最大、品种最全的数控机床光机生产制造基地,已形成集冶炼铸造、零部件制造、光机生产、整机装配、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数控机床全产业链集群。产业链上游有太标精工、森钜、专晶钣金等企业,提供铸件、零部件、钣金等;中游有正成工、铭德、玉溪精工等企业,开展光机装配和整机装配;下游以正成工等企业为主,开展销售及售后服务。2023年,该园区数控机床全产业链企业规模以上企业32户,全区38户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3亿元,园区共生产小型机床1.2万台和中型机床750台。禄丰产业园区装备制造(数控机床)产业集群位于禄丰市碧城镇禄丰绿色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内,该园区是集数控及配件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装备制造业基地。锦润集团旗下云南锦润数控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链主,与禄丰顺祥、禄丰云雄、润霖精密机械制造、禄丰锦泰工贸等数控装备制造上下游企业抱团共生。2023年,禄丰锦润数控产业孵化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69亿元,绿色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园完成工业总产值7.3亿元。红塔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位于玉溪市红塔区,该产业集群形成了原料药生产、药品制造、研发服务、销售与分销的产业链,现有沃森、赛灵、维和、泽润生物(沃森旗下)、九州生物等重点生物医药企业,主要生产疫苗、民族特色中成药等。2023年,园区实现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131亿元。文山市三七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位于文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0多家生物医药类企业汇集于此,形成集三七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电商一体的三七全产业链。园区含有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特安呐、七丹药业等龙头、重点企业以及文山高田等中小微企业。2023年,三七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7.19亿元,营业收入159.04亿元,利税29.49亿元。隆阳区咖啡加工产业集群位于保山产业园区,该园区内规划建设了精品咖啡产业园,设有咖啡精深加工区、文化展示区、电商仓储物流区、生活配套区等,基本构建了覆盖生豆、烘焙豆、挂耳、速溶粉、冷萃冻干粉等全链条的咖啡生产加工体系。截至2023年底,拥有省级咖啡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先后树立了中高端加工型企业“中咖”、中端快销型企业“景兰”、三产融合示范型企业“比顿”等系列企业品牌。2023年,隆阳区实现咖啡全产业链产值20亿元,同比增11.7%。思茅区咖啡产业集群位于思茅产业园,该园区聚焦咖啡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建设咖啡精深加工产业“区中园”,打造省级规模领先的咖啡产业集群。园区持续推进咖啡产业链招商,引入雀巢咖啡、星巴克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爱伲庄园咖啡公司、丰庄咖啡公司等企业投产咖啡精加工生产线,带动产业前伸后延,形成从咖啡脱壳、烘焙、研磨、冷萃、分离、浓缩、冻干加工制造产业链。2023年,咖啡产业完成营业收入14.1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9.27亿元。凤庆县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位于凤庆产业园(原名滇红生态产业园)。园区以“园中园”的模式规划建设了滇红茶产业园和核桃产业园,实现了核桃和茶叶全产业链聚集发展。截至2024年7月,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户、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5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户、创新型中小企业4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星创天地”3户。园区内拥有核桃及茶产业相关龙头企业如云南紫江、工投顺宁坚果开发、深圳格兰宝生物、云南农垦等,中小企业核润、庆丰、云南一叶、凤庆蒲门等。供应链方面园区引入了布瑞克(苏州)农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为链主,打造“核桃云”平台,打通核桃生产、加工和流通消费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2023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2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43亿元。临沧高新区茶产业集群位于临沧高新区,属于产城融合型园区,已形成集传统茶、精深加工、衍生产品、仓储交易为一体的茶产业集群,并于2022年在滇西生物特色(加工)产业园招商建设临沧高新区茶叶产业链建设项目。目前集群拥有临沧森华信等龙头重点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如燕语茶业、一叶茶仓、容天下食品科技、纹物茶业(临沧)、临沧百圣创等。2023年,入驻高新区企业3131户,其中:“四上”企业126户,营业收入105亿元。
近年来,辽宁省国企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锻造发展新优势。不久前,首届辽宁省国有企业“星火”创新创意大赛成功举办。大赛聚焦全产业链先进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吸引341家国企的近800个项目参赛。近年来,辽宁省国企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锻造发展新优势的结果。据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辽宁省国企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以省属企业为例,2021年至2023年的研发投入强度,实现从1.18%到1.53%,再到2.16%的三连涨,2024年力争达到2.67%,提升“创新力”,增强“竞争力”。据统计,上半年,省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9.8%。作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突击队”,在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的过程中,国企承担着重要的基石作用。为强化国企创新主体地位,在辽宁省制定印发《关于推进省属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案》《省属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等文件的基础上,近日省国资委又出台《关于支持省属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丰富激励方式、优化创新生态,推动省属企业从产业布局、项目攻关、培育数字产业等方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出台方案,整合省属企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以市场化运营机制、多元化投资方式、企业化管理模式,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在营造科技创新生态方面,省国资委积极完善激励政策,将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承担国家及省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纳入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对成效显著的给予加分奖励。支持企业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可从技术转让净收入、作价投资取得股份(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70%的收益或比例用于奖励科研人员。赋予科研院所类企业更大的收入分配自主权,对急需紧缺、业内认可、业绩突出的符合有关规定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在完善科技研发投入体系方面,省国资委推动能源集团、环保集团bob博鱼官网app下载、辽控集团等企业以创新项目为依托,持续加大投入,尤其是加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投入比重。支持企业探索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通过将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按100%比例给予加回,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研发投入按150%给予加回,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近年来,辽宁省国企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的“等离子球化陶瓷粉体、氮化硅粉体等陶瓷粉体材料研发”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速公路智能稽核关键技术和系统研究”等57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对此,辽宁省国资委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国企发挥科技创新出题者、组织者和应用者作用,与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建立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努力在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据介绍,辽宁省国资委即将印发《辽宁省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42026年)》,从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布局、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六方面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1-7月,机械工业主要涉及的五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同比保持增长趋势。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2%、汽车制造业增长9.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5%、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3.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3.3%、汽车制造业增长5.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4%、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8%。机械工业代表性产品中,1-7月,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为39万台,同比增长6.6%;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为31.1万套,同比增长7.9%;发电机组累计产量为13128万千瓦,同比增长19.8%;太阳能电池累计产量为33426万千瓦,同比增长18.2%。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7月份,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宏观调控,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生产需求继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动能继续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一、工业保持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加快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5%。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制造业增长5.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0%,分别比上月加快0.4和1.2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股份制企业增长5.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2%;私营企业增长5.2%。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7.8%、26.9%、25.3%。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4%,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1%。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110亿元,同比增长3.5%。二、服务业持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8%,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2.6%、9.0%、5.3%、5.1%,分别快于服务业生产指数7.8、4.2、0.5、0.3个百分点。1-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9%。1-6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2%。7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6%。其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三、市场销售增速回升,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57亿元,同比增长2.7%,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691亿元,同比增长2.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66亿元,增长4.6%。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33354亿元,增长2.7%;餐饮收入4403亿元,增长3.0%。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较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9%、6.1%。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7%、10.7%。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726亿元,同比增长3.5%。全国网上零售额83784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0093亿元,增长8.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6%。1-7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2%。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7611亿元,同比增长3.6%,比1-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9%,制造业投资增长9.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2%bob博鱼官网app下载。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5414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6%;新建商品房销售额53330亿元,下降2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7%。民间投资同比持平;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6.5%。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7%、11.9%。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7.7%、10.8%;高技术服务业中,专业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5.4%、17.9%。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下降0.17%。五、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继续优化7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6758亿元,同比增长6.5%,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1389亿元,增长6.5%;进口15369亿元,增长6.6%。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6019亿元。1-7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48335亿元,增长6.2%。其中,出口142573亿元,增长6.7%;进口105762亿元,增长5.4%。1-7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4.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4.7%。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0.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1%,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0%。六、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季节性上升1-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下降0.1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2%;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1%,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9%。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7小时。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回升,工业生产者价格继续下降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0.2%,衣着价格上涨1.5%,居住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7%,交通通信价格下降0.6%,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4%,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4.0%。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果价格下降4.2%,粮食价格上涨0.1%,鲜菜价格上涨3.3%,猪肉价格上涨20.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4%。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0.2%;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环比均下降0.1%。1-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和2.2%。总的来看,7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下阶段,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落实落细各项政策举措,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中国机械联统计与信息工作部)
天蝉施工机器人系统、智能无人塔吊、智能吊挂一体机、无人梁场、智能垃圾处理设备、零排放机制砂生产线、领眸智慧工地、竖向分布钢筋不连接剪力墙今年以来,一系列国资央企创新推出的极具“未来感”的科技成果,颇为吸人眼球。“我们充分依靠新型制优势,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据记者梳理,去年以来,国资央企以空前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取得积极成效。一方面,国资央企强化创新策源,促进科技和产业同向发力,实施了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新技术、新模式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了一批标志性产品,建设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对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给予考核加分和利润加回。今年超过80%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用于支持企业科技攻关、产业升级,并且累计对25万名关键人才和科研骨干实施了股权分红激励。比如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研发的新一代车载“空耦”探地雷达检测装备,可在高铁隧道检测质量检测和病害普查方面发挥作用,为大规模高铁隧道养护维修提供技术支持;中国化学天辰公司攻关低成本高性能HPPO催化剂及配套工业化生产技术,设计出山东东营利华益维远化学30万吨/年环氧丙烷项目,实现核心催化剂、关键设备国产化;此外,国务院国资委在量子信息、深空深地深海等领域建设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等11个专项行动,在可控核聚变、6G网络架构、类脑芯片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我们着力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产学研主导作用。”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负责人方磊透露说,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协同上下游企业提出重大需求、凝练重大科学问题,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遴选30家产业链领军企业,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建立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组织机制。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认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要提高资本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产出效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更好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更好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重点领域保障,更好支撑国家战略安全。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国资央企纵深推进科创“头号任务”,要优化科技创新布局,优化创新体系效能,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供给者”,建好科技体制改革的“示范田”,筑好创新要素集聚的“主阵地”。(人民网记者黄盛)
近日获悉,甘肃省属企业中,有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是全省国有经济的“基本盘”。在加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进程中,省属企业带头落实全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链条延伸、产品更新。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企改革,用改革的手段推动发展,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全力推动全省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实效。在金川集团,镍精炼加压系统优化提升等项目的建成,使企业新增年产值约51亿元。同时,电解镍和阴极铜的综合能耗也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在酒钢集团,新一代高耐蚀金属涂镀层锌铝镁钢板填补了我国空白;西沟矿“5G+智慧矿山”实现劳动率提升超过33%;白银集团通过实施铜冶炼技术提升、白银炉创新升级和多金属选矿技术提升等项目,实现了主体产业提档升级。2023年甘肃省属企业实施“三化”改造项目240个,完成投资160亿元。截至2023年年底,省属企业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1个、省级智能工厂5个、数字化车间26个,有色、钢铁、煤炭、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同时,甘肃省属企业还充分发挥优势,加大国有资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围绕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金川集团持续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研发生产出“高精尖特新”异型铜带,锂电铜箔等新产品,不断满足下游产业对铜材的需求。抢占高质量发展“新赛道”,甘肃省政府国资委深入实施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6+1”行动,推动国有资本加大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煤基、现代农业、中医药和文化旅游等产业领域投入力度,2023年甘肃省属企业完成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86.52亿元,新材料产值突破1000亿元。今年上半年,甘肃省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362.37亿元,同比增长50.07%。与此同时,甘肃省属企业合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13户省属链主企业围绕24条细分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2023年完成产业链重点项目投资140亿元,带动链上中小企业投资150亿元,通过产业链招商引入资金122亿元,有效促进了甘肃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